“食脑虫”是一种寄生虫,它会引起人的神经系统感染,让人的脑组织“千疮百孔”。“食脑虫”有哪些?被“食脑虫”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?如何预防“食脑虫”感染?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关鸿志接受了央视网记者采访。
人一旦感染“食脑虫”,这些寄生虫会进入大脑,对脑组织进行破坏。关鸿志表示,这些寄生虫大概分两大类:一类是可以蠕动的线形的或者扁平的线虫,比如常见的广州管圆线虫、脑囊虫、猪带绦虫、曼氏裂头蚴、肺吸虫等,都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感染。另外一类是由单个细胞构成的一种寄生虫,称为“原虫”,比如弓形虫、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,这些原虫可存在土壤和水体中,可以进入人体。
被“食脑虫”感染后,有的患者是急性症状,有的是慢性症状。比如广州管圆线虫,它的自然宿主是褐家鼠等啮齿动物,但是它的中间宿主多是淡水河螺,比如褐云玛瑙螺、福寿螺。关鸿志表示,如果吃了被寄生虫感染的福寿螺,这些虫子就会经肠道入血,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。它起病很急,人在食用了这些被感染的淡水螺后,可能在数天或一两周内急性起病,发热、头疼欲裂,是非常不寻常的头痛。
总体来说,“食脑虫”不会人传人。关鸿志表示,造成感染的原因是,人作为一个偶然宿主,去接触了有寄生虫的环境,去吃了不该吃的东西,主要还是与人类的活动和饮食相关。在流行区溪水中,如果存在寄生虫或者虫卵,人喝了溪水就有可能被感染。人一旦处于自己不熟悉的自然环境中,在野外接触的食物和饮品,都有潜在的风险。关鸿志提醒,一定要注意洁净饮食。如果在饮食上太追求口感,追求鲜嫩,比如说吃凉拌螺肉,被感染风险就会更大一些。寄生虫很脆弱,加热、煮熟,是杀灭它的办法。另外,生食生水要充分煮熟或者烹制,才可以食用。
编辑:彭俊责任编辑:张恪忞